幼儿图画心理表现
幼儿的展示心理从幼儿认识到“有别人存在”时就有了。儿童从认识个体到认识群体的过程,就明白了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就有了向别人展示自己的愿望了。比如,爸爸刚给买的玩具,在自己没玩儿够之前,又不想给别人玩儿,又想让别的小朋友知道。比如,妈妈给买的好吃的,又怕别的小朋友吃自己的,又想告诉小朋友自己有什么好吃的。从本质上说,幼儿天生应该是“抠门”的,只有受成人“干扰”后才有可能不情愿的“大方”一回。实际上,这时小朋友的心理是很矛盾的,怕别人吃自己的,又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有好东西。但展示或显露心理总是占上风。
在班上曾经有这么一件事。下课后,家长陆陆续续地接走了孩子,这时,我发现一个女孩儿没走,一直等着我有话要说,我赶忙俯下身子问她有事吗?她先是神秘的向我笑了笑,突然把她的脚抬得好高,说:“老师,看我的小皮靴漂亮吗?”我连声说,漂亮,漂亮。她等到我的夸奖后,带着一脸幸福和满足愉快地走了。她等了我好大一会儿就为了让我与她共享快乐心情啊!
儿童的展示心理在生活中常见,绘画则在儿童的展示心理方面更为明显。儿童往往为显示自己的成功或得到老师的肯定,求得心理上的满足欲望,展示和表现欲更为迫切,希望立刻兑现或付之于行动,不能再等。
一位3岁多的小朋友,初到班上时,看到墙上贴满了五颜六色的小朋友的画很是兴奋,他马上来了精神,立马拿出笔纸涂画起来。他画得速度很快,十几分钟就画芫了。他之所以画这么快的原因是希望我把他的画像其他小朋友的一样贴在墙上。他的爸爸妈妈反复劝说以后画好了再贴在教室里,但不管用,非要立刻把他的画贴在墙上,待老师在他的“眼皮”下把他的画贴在墙上时,他满意地笑了。此时,小家伙心里很清楚,能贴在墙上展示的一定是好作品,他也要做这样的人。
儿童要求展示的方式不单是贴在墙上,让老师在课堂上当场表扬,也是儿童显示自己的好场所。有时,教师为教学需拿几幅在课堂上画得不错的“范画”作启发引导想象力不够的儿童,教师拿谁的画,画的作者就高兴。因为每次能让老师展示的毕竟是少数人或少数作品,没有被选中但又自己认为画得不错的小朋友“硬”往老师手里塞自己的画,希望老师把自己的作品介绍给同伴们。
在教室里是这样,在大的活动或展览中小朋友也不放过能展示自己的机会。每逢六一儿童节搞美术展览活动,孩子们参加展览的积极性很高,包括不怎么会画或画得不怎么好的小朋友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参加展览。向别人显示自己的才能也许是动物的本能需求,几乎是所有的小朋友都渴望自己的作品能得到重视。有的小朋友知道了自己作品的展览位置后,每次经过作品前,都要在画前欣赏一番,说几句不知说了多少遍的话,“这是我画的”越是有人看展览时说得越多,透出一种成功感。
儿童这种生来就有的展示心理,是儿童情感的自然流露,它是一种不用学习就可获得的积极向上的正常的儿童心理活动。展示心理有助于儿童增强自信,肯定自我,突出个性、发展才能,是儿童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现象之一。作为成人要保护好孩子的展示心理,使孩子的展示心理健康有序的向前发展。但在实践中儿童的展示心理却往往得不到成人的赞同和爱护,把儿童的展示心理需求与“骄傲”“不谦虚”混为一谈。有的家长受传统意识的束缚,看到孩子爱表现自己,就给予批评,不让孩子说自己的成绩,这是不对的。批评只能使孩子正常的展示心理受到压抑和抑制或在情感上受挫,长期以往,孩子就会变得默默无语,郁郁寡欢,变成了“小大人”不活泼可爱了。在这里孩子的展示是“觉得行”,孩子的显露是自信,与理性思维下的骄傲还不是一回事。
对儿童的展现心理主要是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儿童一说自己画得好,就认为是骄傲,但也不是说“骄傲”到什么程度教师也不管。这还主要看儿童的年龄,如是学龄前的儿童基本不要管,特别是四五岁的幼儿更不要压抑孩子的展示愿望,如是学龄的儿童还要看具体情况具体事。12岁以后的儿童可稍加一些管理约束,年龄越小应少抑制儿童的行为和语言。
美院帮公众号
X美院公众号